top of page
Quartet Kaffe Logo
搜尋

金杯準則與感官

  • 作家相片: Krug Lin
    Krug Lin
  • 2021年10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在開始這篇文章前,我們先問自己一個問題,知道「金杯準則」嗎?另外,喝到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,我們會知道它合乎金杯準則嗎?思考完這兩個問題,我們就可以開始了。


所有沖煮調整的目的都只有一個:得到一杯好喝的咖啡!


每個人對於好喝的定義不同,也就造就了不同的萃取設定。


先回到從前,手邊只有一支豆匙,每舀一匙大概是 10g ~ 12g 的年代。在沒有儀器量化的協助下,我們如何調整出自己喜歡的咖啡?好像反而相形簡單許多。太淡,咖啡粉就放多一點或磨細一點;太濃就放少一點或磨粗一點... 太苦?溫度就降一點。如果咖啡豆本身沒太大問題,最後也多半能調整出自己喜好的樣子。


隨著科學的進步與資訊傳播的發達,咖啡萃取數字化似乎逐漸揭開了咖啡本身神秘的面紗。「金杯準則」也成了咖啡人口中必備的代名詞。



什麼是金杯準則? 萃取率 18% ~ 22%,濃度 1.15% ~ 1.55%。


金杯準則起先是由歐洲精品咖啡協會 SCAE 在 1960 年所提出的統計歸納論點,只要沖煮落在某區間內,大致都能得到一杯好喝的咖啡,而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咖啡技術的進步,幾經修正後,各國也調整出不同的金杯準則。


咖啡豆中能萃取出的可溶性物質大概是 30%,好的部份大概佔 20%,不好的大概佔 10%,會因為咖啡豆本身質地與烘焙技術有所影響。而萃取率就是在控制要拿出多少好的部份。


【 範例 】20g 咖啡豆中好的部份是 20%,則有 4g 好的可溶性物質。將這 4g 可溶性物質在 300ml 溶液中,可以得到濃度 1.33% 的咖啡。


回到好不好喝與喜好,其實不少人喜歡的咖啡還是落在金杯區間外的。


經驗好或是科學好?凡事並非都是二擇一的絕對。舊時代以感官喜好決定一杯好咖啡,新時代仍是如此,最後終將落在經驗法則,懂得如何調整萃取,最終都能沖煮出心中好喝的金杯。只是,科學化與數據的浮現,讓我們能更有系統的進行定靶、修正或複製,如此而已。


回到享受的層面,如果你打算讓它變複雜,它真的會就很複雜,或許煮出好喝咖啡的當頭,也已經累得不有趣。如果只是為了得到一杯享受的咖啡,那就忘掉繁瑣,直接交給感官處理吧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NEW TAIPEI CITY, TAIWAN. SINCE 2018.

© 2021 BY QUARTET KAFFE, ALL RIGHTS RESERVED.

​新北市板橋區宏國路 97 號 營業時間 13:00 - 18:00 週二、週三公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